瓶颈:涉煤人才青黄不接
新疆煤炭工业管理局、新疆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何深伟介绍说,新疆煤炭工业国有煤矿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8%左右。主体专业采矿、机电、测量、地质、通风安全等人才奇缺。采掘工人大部分是农民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0%左右。目前,新疆煤矿从业人员约有12万多人,其中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仅5000余人,尤其缺乏从事井下安全生产、技术及管理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级技术工人。而根据新疆煤炭产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新疆煤炭产能将达6.6亿吨,煤电装机3450万千瓦,总计需要各类涉煤专业人才20余万人,缺口之大令人忧虑。采访调查表明:新疆煤炭行业已面临人才严重短缺和断档现象,相当多的煤炭企业生产一线技术人员青黄不接,不少是在摸索中积累经验的“土工程师”。事实上,新疆煤炭煤电煤化工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密度仅为4.4%,远远低于全国规模以上煤矿7.3%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60%的平均水平相比,更是相差甚远。而这一现状,也与矿难事故的频发有着直接的关系。
症结:多种因素致匮乏
新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法规处副调研员孟献业表示,煤炭行业艰苦、危险、收入不高,许多毕业生宁可失业也不愿去煤炭企业。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矿工子女想方设法走出矿区就业,支撑采煤一线的主要是临时雇用的农民工。新疆煤矿安全监察局人事培训处的相关人士认为,新疆煤炭人才匮乏,一是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和管理机制,学习煤炭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越来越少;二是煤炭职业教育与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新疆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煤炭产业对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外向型人才需求空前加大。目前为新疆煤炭行业培养人才的专业学校和技术培训部门有新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乌鲁木齐煤矿技工学校、哈密煤矿技工学校和新疆煤炭安全技术培训中心等。这些学校的煤炭开发类专业都曾先后出现过生源紧张现象。近年,尽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但报考煤炭专业的学生却是逐年减少,采矿技术和通风安全两个专业几乎招不到学生。在这样的情形下,新疆煤炭行业人才输送和培养机制就陷入了恶性循环:煤矿不安全,学生不愿去;煤矿没人才,安全没保障。此外,煤炭企业年轻、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流失问题突出。记者了解到,在煤价上涨的情况下,许多小煤窑为加快开采速度,千方百计从国有煤矿挖人,甚至不惜用百万元年薪聘请。加上国有煤矿的待遇相对较低,有不少国有煤矿的技术人员跑到了小煤窑。
途径:奏响人才发展“集结号”
记者从新疆煤炭工业管理局了解到,从2009年至2015年,新疆将投入6.5亿元加大对煤炭煤电煤化工人才培养力度,力争6年内培养15万名煤炭煤电煤化工人才。据介绍,2012年,新疆培训煤矿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等12550人;培训煤矿总工程师、矿山应急救援人员及煤矿班组长近3000人;经新疆批准,《煤炭工程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办法》实施,130人获得初、中、高级任职资格;昌吉州煤炭局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邀请内地10余名专家学者对辖区煤矿企业中层以上技术骨干进行再培训、再教育;伊犁州出台《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管理办法》,在人员编制、行政职级、工资及住房待遇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政策,煤炭紧缺人才引进工作有效推进。为保障新疆新型工业化和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的顺利实施,新疆根据新疆四大煤炭基地和13个重点矿区的分布,以及新疆职业院校现有的专业设置和发展潜能,选择了19所职业院校和一所成人职业教育中心,作为新疆煤炭煤电煤化工人才培养重点建设学校。新疆将通过两到三年的强化建设,形成新疆煤炭煤电煤化工专业技术人才-高中级技能人才-一线人员的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各职业院校将通过主动适应新疆经济发展趋势,调整专业结构,压缩就业率低的专业计划,扩大紧缺专业的招生规模,逐步满足新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门户网站 www.scio.gov.cn | 发布:2013-03-25 | 来源:亚心网 | 作者:
电话接听时间:
工作日8:30-12:00,13:30-17:00
人事档案:010-84885488 / 5082
人才交流:010-84881928
现场业务办理时间:
工作日8:30-12:00,13:30-17:00(周五下午不对外办公)
教育培训: 010-84885090(同传真)
邮 箱: hrchem@ 126.com/hrchem@vip.126.com